中国和蒙古国自1949年建交以来,两国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随之不断发展,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经过译介引进,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蒙古国读者面前。
一条道路可能也是一种绝境,一种逃离可能也是逃不走,同时也是一座断桥啦。
‘点烦’二字是学识渊博的杨绛从唐代史学家刘知幾那里借来的,顾名思义,便是‘简掉可简的字’,其目的是使译文明快流畅、洗练净洁,但却是一道艰巨而细致的工序,运作起来必须格外‘留神’。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小时候的一篇课文,面对这篇经典的借物喻人的叙事散文,译者该怎样传达它的意境呢?来对比欣赏下张培基与刘士聪各有千秋的处理手法。
《秋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叙事兼抒情的散文诗。作者采用象征手法,赋予秋夜后园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类型的社会人物。以下为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版。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