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的历史文化碰撞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自然延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与区域研究的勃兴,国别汉学的发展呈现出多维度的学术图景:既植根于本土学术传统,又交织着国际学术网络的动态影响。在徐宝锋教授领衔下,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及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一带一路汉学话语体系研究”项目提供学术支持,世界汉学中心依托自有资源数据库与海外汉学家团队,通过大量权威数据和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各国汉学研究
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仍面临两大瓶颈:一是资源集中于少数作家,大量优质作家作品缺乏国际曝光机会;二是作家与翻译家、海外出版市场之间存在信息断层,导致作品出海效率低下。为破解这一困局,世界汉学中心发起"中国作家与全球翻译家国际工作坊",旨在通过搭建翻译家(海外出版人)与作家的深度对话平台,精准对接全球市场需求,实现“作家敢出海、翻译家愿接单、市场有回响”良好反馈,探索中国文学国际化传播的新路径。
2025年6月27日,由世界汉学中心牵头建设的第三十七个世界汉学家理事会国别分会——塔吉克斯坦汉学家理事会正式宣布成立。
第三届中国-巴尔干区域国际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与爱奥尼亚大学希腊汉学中心联合举办。此次会议旨在促进东南欧、东地中海地区及其他地区从事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学者、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学生之间展开跨学科对话与合作。在前两届会议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届会议将批判性地探讨以东南欧和东地中海地区为重点的汉学与中国研究领域不断发展的学术成果。会议强调学术交流在增进相互理解、推动政策发展以及促进可持续的跨文化对话方面的重要性。
值此“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学成之际,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举办,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第三届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将于2025年6月25日至29日在青岛举行,主要研习地点为青岛世界汉学中心。研习营涵盖开营、结业仪式,以及“大师说汉学”主题讲坛、“青年导师说”学术座谈、“新汉学”博士生讲坛、“汉学春秋”教育研学、“我的新汉学之路”Vlog主题专访等多个版块。活动旨在通过多元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实践探索,将所见所感化为所知所得,为营员在博士毕业后开展多样化的中国相关专业
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