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丨海外汉学(中国学)近期出版新作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4-04-23

  汉学(中国学)是外国人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一座桥梁,是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外国的历史文化碰撞之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学问,是中国文化另一种形式的自然延续。

  汉学(中国学)的思潮几经变换,不断发展。为学界以及读者更好地了解、认识世界汉学界的学术成果产出,多维度呈现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图景,以“他者”之视角反观自身。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在世界汉学中心海外汉学数据库的资源支持下,特推出“海外汉学新书速递”栏目,以飨读者。

海外出版篇

  1.png

书籍名:《从普林斯顿到莱顿:中国史学走向世界》

作者:陈怀宇

  












内容简介

  从二战结束后的全球「中国热」到冷战时期的左右阵营对立,国际局势的变化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书聚焦于1946-1956年间全球汉学界的学术史重要事件,例如1947年普林斯顿大学的「远东文化与社会学术会议」、1955年莱顿的「西欧青年汉学家会议」与莱比锡的「东亚学会议」、1956年巴黎「青年中国学家会议」的「中国历史分期问题大辩论」,从中观察二战结束到冷战初期的国际趋势转变,以及史学如何由传统的政治研究转向后来的多元研究途径。

作者简介

  陈怀宇,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院与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合聘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剑桥大学克莱儿学院、柏林马普学会科技史研究所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宗教史与思想史、丝绸之路文化史、近代思想与学术。已出版《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在西方发现陈寅恪》等多种中英文论著,以及数十篇中英文论文。另有英文专著《虎蛇之地:在中古宗教中与动物共生》(In the Land of Tigers and Snakes: Living with Animals in Medieval Chinese Religion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23)。

  2.png书籍名:Glorious Qing: Decorative Arts in China,1644-1911

       中文译名:《辉煌大清:中国的装饰艺术,1644-1911年》

       作者:克劳迪娅·布朗(Claudia Brown)

  











内容简介

  本书配以250多幅彩色插图,是克劳迪娅·布朗所著《大清帝国:1644-1911年的中国画》的姊妹篇,涵盖了中国最后一个朝代制作的许多工艺精湛的艺术品。书中精选了北美、欧洲、中国和等地的收藏品,包括陶瓷、金属制品、纺织品、漆器、玻璃、玉器以及竹制品等。艺术史学家布朗探究了清代艺术家的材料、动机、技术和技巧,以及艺术赞助和收藏的趋势。她考虑了私人赞助的物品,包括鼻烟壶和文人书桌上的乐器,以及皇家、宫廷家具和在东西方贸易市场蓬勃发展的出口商品。从一位皇帝统治时期到另一位皇帝统治时期,《辉煌的清朝》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为清代装饰艺术提供了全面的调查。

作者简介

  克劳迪娅·布朗(Claudia Brown),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艺术史教授,堪萨斯大学中国艺术史博士,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研究和教学兴趣包括中国绘画和装饰艺术、博物馆和展览。

  3.png书籍名:Reading Tolkien in Chinese: Religion, Fantasy and Translation

       中文译名:《托尔金的中文译本阅读:宗教、幻想与翻译》

        作者:埃里克·雷德尔斯(Eric Reinders

  












内容简介

  本书将托尔金作品的翻译视为独立的故事,通过解读托尔金作品的多种中文译本,发掘出丰富原著意义的新颖而独特的视角。

  埃里克·雷德尔斯(Eric Reinders)通过探究《指环王》《霍比特人》《精灵宝钻》《胡林的儿女》《未完成的故事》的译本,通过将中文反译为英文来揭示意义的机制,深入挖掘宗教、幻想和翻译在概念上的共同点,即暂时收起怀疑,以及关于真理的问题——字面的、寓言的和存在主义的。本书涵盖了神与异教徒、精灵与“人类”、种族、生与死、命运与厄运,以及语言等主题,他的中国之旅及其回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托尔金作品的看法,即使是通过中国文学的视角来看待围绕幻想文学的基本类型分类,也显得与众不同。

  本书借鉴了托尔金研究、幻想理论、宗教和翻译研究的学术成果,这是一项跨越文化的比较想象力的雄心勃勃的尝试,它打破了原著凌驾于译本之上的偏见等级制度。

作者简介

  埃里克·雷德尔斯(Eric Reinders),埃默里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研究主任、副教授,专门研究中国宗教、基督教传教文化等。

4.png  书籍名:Seeking News, Making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mergence of MassSociety

  中文译名:《求新闻,造中国:信息、技术和大众社会的出现》

  作者:雷震(John N. Alekna

  











内容简介

  当代通讯技术的发展颠覆了全球政治体系的关键方面,改变了媒体格局。然而,在过去,技术、信息和政治革命曾多次交织发生。1922-1923年冬天,收音机首次进入中国,闯入了一个沟通缓慢、脱节或不存在的世界。当时阅读报纸的人口比例不到10%。仅仅五十年后,新闻广播每天都能即时覆盖数亿人。中国公民是如何经历这一时期信息实践和政治组织的快速变化的呢?经历一场新闻革命是什么样的体验?

  雷震(John N. Alekna)追溯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闻历史,以展示人们是如何听到和感受到技术和政治方面的巨大结构变化的。仔细研究新闻的流向可以揭示很多有关社会和政治的信息,说明谁拥有权力以及为何拥有权力,并揭示不同地区、民族和社会阶层之间的联系。阿勒克纳以创新和整体的信息实践视角,将农村和城市的历史交织在一起,通过传播技术和手段讲述了大众社会的崛起故事,展示了新闻革命是如何从根本上重新规划中国的政治地理的。

作者简介

  雷震(John N. Alekna),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助理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硕士。研究领域为交通技术史,媒体学,地理学史。

  5.png书籍名:The Worlds of Classical Chinese Aesthetics

  中文译名:《中国古典美学的世界》

  作者:金鹏程(Paul R. Goldin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典美学话语的基础——大致从青铜时代到中世纪早期——并提出了以下生动的问题:什么是艺术?我们为什么要生产它?我们如何判断呢?这一时期最受理论关注的艺术是音乐、诗歌、书法和绘画,本书探讨了这四种艺术享有特权的原因。现代艺术家大多认为自己是音乐家、诗人、书法家、画家、雕塑家或建筑师,而那些创作了确立了中国美学的文学作品的前现代作家则以自己是“文人”而自豪,“有文化的人”,通晓各种形式的艺术和学术。

作者简介

  金鹏程(Paul R. Goldin)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领域备受推崇的汉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哈佛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战国时期、早期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史、中国历史上的性别与性、中国语言史。

  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广受赞誉,并获得了多个奖项的认可。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韩非哲学》,《孔子之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的艺术:八大经典文献以及如何阅读这些文献》等,这些作品不仅在汉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也具有深远影响。

国内出版篇

  6.png书籍名:《明清中国的经济结构》

  作者:[日本]足立启二

  译者:杨缨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了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的趋势。本书第二部考察了农业,从耕地、品种改良,到农产品与肥料的商业化,再到农业经营的集约化与小规模化,表明农村社会呈现出零细化的趋势,这与第三、第四部所论述的货币、流通动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明清经济的发展画卷。

  二是贯穿于变化和发展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行为模式。与以封闭的家、村为基础的日本封建社会不同,中国社会流动性强,竞争激烈,经济关系的不稳定性不仅贯穿于商品流通和货币之中,还贯穿于经营形态与行政组织之中。

  在考察中,除了主流史料,本书还运用了此前人们关注较少的民间农书、鱼鳞图册、通俗小说、地方档案等不同类型的史料。

作者简介

  足立启二,1948年生,1972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历任日本熊本大学教授、副校长,现为熊本大学名誉教授。代表著作有《专制国家史论》《明清中国的经济结构》,合著有《中国史像的再构成——国家与农民》《中国专制国家与社会统合——中国史像的再构成Ⅱ》等。

  译者:杨缨,2005年获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日本熊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部附属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责任编辑:吴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