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过去与现在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彦

2017-02-17

图为《大秦帝国之崛起》剧照。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厚的历史叙事资源。不杜撰、不蹈空、不戏说、不狗血的优秀历史正剧之所以有长久的存在价值,概因“精品正剧贯穿的既有恢弘的戏剧图景,更有深邃的人性思考、透彻的历史感悟”。

图为《大明王朝1566》剧照,黄志忠饰演海瑞。(均资料照片)

“六合劲扫待时日,纵横捭阖西风狂”,一曲 《崛起》 奏响强音,观众如闻西风浩荡。2月9日,《大秦帝国之崛起》 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平静地播出了。虽不事声张,该剧却在4天内获得近7000人在豆瓣上打分,获评8.9。4天后,修复版 《大明王朝1566》 在某视频网站开播,24小时内点播量过400万,该剧还将从2月25日起登陆地方卫视。农历新年前,央视一套在2017年的开年大戏 《于成龙》 圆满落幕,平均收视率近2。

与数据遥相呼应的还有专家学者与观众们的好评,“一批优秀历史正剧在台网两端逢春,并非偶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说,“历史正剧先有历史再有剧,它体现的是当代历史观,发掘和传播的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众多网友的告白更直接动人:“在架空宫斗玄幻充斥的古装剧里,终于等到你们。”

观众对精品历史正剧的需求长久存在,因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有史可循,精品历史正剧给观众长久的历史亲近与文化熏染

影评人李星文毫不掩饰他对优秀历史正剧的推崇:“一年到头,历史正剧是用来‘洗眼睛’的。”在他看来,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厚的历史叙事资源,不杜撰、不蹈空、不戏说、不狗血的优秀历史正剧之所以有长久的存在价值,概因“精品正剧贯穿的既有恢弘的戏剧图景,更有深邃的人性思考、透彻的历史感悟”。

《大秦帝国之崛起》 根据孙皓晖的小说 《大秦帝国》 改编,为系列电视剧的第三部。过去10年间,《大秦帝国之裂变》 聚焦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强盛的奠基作用,《大秦帝国之纵横》 讲述秦惠文王继续推行商君之法,在纵横捭阖中进一步壮大国力的历史。此番第三部,秦进入了昭襄王时代。在宣太后、白起、魏冉、范睢的辅佐下,秦攻城略地,南拓东出,开疆辟土,与列国力量消长发生了根本转折。此后,秦国傲视列国,嬴政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之霸业由此拉开序幕。该剧由丁黑执导、张建伟编剧,透过硝烟弥漫、群雄逐鹿的战国画卷,观众看到的是家国大爱、母子之情、君臣之义。从原著曾被称为“学者小说”不难得出,《大秦帝国》的历史不虚无,所有的主要角色皆有史可循、有章可查———商鞅,张仪,白起,吕不韦,嬴政……一个个人物血肉丰满,真实可信。

《大明王朝1566》出自著名编剧刘和平之手,由张黎执导。它曾是2007年湖南卫视的开年剧,虽首播收视不佳,但好剧的光华从未有一刻消隐在时间里。10年来,爱好历史正剧的观众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它的讨论,豆瓣的电视剧板块,该剧长期排名前三,评分高达9.5。这部历史剧何以在10年后重播仍能引发强烈反响?刘和平的编剧原则里写着答案:“当下的国民日常生活和大众影视文化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样的大环境下,更需创作者坚守文化自信,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浸入作品的肌理。”创作理念如斯,难怪有史学家将刘和平的这本剧本视为“已站在了历史研究的前沿”,这是对一名编剧的最高礼赞,又何尝不是对当下荧屏某些胡编乱造的古装剧的痛心与无奈。

不知何时起,电视机里的古装剧变成了这等景象:九龙夺嫡的悲剧,成了四爷与十四阿哥的三角恋;任哪朝哪代的皇帝后宫总有无穷无尽的破烂事;任“四海八荒”“天地尽头”总有相似的“渡尽劫波飞仙梦”。造梦本是影视的一种功能,但若充斥大小银幕的一切皆为空,那危害难以斗量。上师大教授詹丹认为:“历史被架空后的危害,不仅是知识的欠缺,而是不知来路之艰难险阻,便只能孤立地认识当下现象,易从一种理想化的概念出发建立认知,每每把不合水土的乌托邦,当成自己的桃花源。”

因而,当“战神白起”“清流海瑞”“廉吏于成龙”等活在人们口口相传中的人物,当武王举鼎、武关会盟、长平之战、改稻为桑等确切发生过的事件渐次从历史帷幕中踏进荧屏,有史可循、有章可查的故事新编,给予年轻观众的是中华民族“知来路”的历史亲近感与一以贯之的文化熏染。

艺术的塑造,让人物虽远隔时间长河却能观照着时代需求

《大秦帝国之裂变》 从战国时代被六国压迫的秦国讲起,由商鞅变法开始,带领观众一步步了解秦国何以从一个孱弱小国进而统一中国;《大明王朝1566》 反其道行之,从建立了近200年的明朝嘉靖帝时期讲起,从庙堂上张居正与奸臣严嵩的斗法,到戚继光平定沿海倭寇,展现出一个时代兴衰斑斓画卷;《于成龙》 剧如其名,描绘一代廉吏从45岁踏上仕途后23年出将入相、可赞可敬的传奇岁月。

其实,秦、明、清,无论哪个朝代的历史风流都有过影像化的改编。但为何依然常拍常新? 刘和平说:“每一代人都值得重新解读历史。在对历史事件的不断发现、对历史人物的重新阐释中,重要的是观众能在观剧之后要有强烈的情感共鸣,做到这一点,便是历史正剧的文本价值,也是制作者应该追求的。”

已经收官的“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 的故事所以能搅动沉寂已久的古装剧湖面,张德祥认为,“艺术的塑造让人物虽远隔时间长河却能观照着时代需求,于成龙的形象就精准呼应了时代”。比如,时代需要更多胸有家国情怀的人,《于成龙》 着重再现的便是心系民生、清白一心可对天地的于成龙。又好比历史上的于成龙大器晚成,直到45岁才被授以广西罗城县知县。此后,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皆有政声,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开启了革弊风清的时代风尚。

同样的,《大明王朝1566》 结尾时有一段台词:“黄河水浊,长江水清,但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大概就是优秀历史正剧对于今天观众的价值———我们从不曾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仍旧生活在与过去相关的历史脉络之中。历史是过去与现在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那里面有我们丰厚的养料和精神文化资源。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