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全球南方)研究院院长、汉学与中国学学院院长徐宝锋教授在希腊汉学中心接受IONIAN电视台、Start Media Corfu等多家希腊官方媒体视频专访。专访内容将在希腊多个电视台播放。
徐宝锋教授在专访中表示,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发展正经历多重转向:一方面,研究重心由欧洲中心主义,转向全球多极互动格局,形成多层级跨文明对话网络;在研究内容上,从传统中国和当代中国的二元分立转向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交互影响研究,希腊汉学中心作为典型案例,通过古典文明对话构建新型研究格局;在价值取向方面,正以东西文明互鉴为内核突破欧美学术话语霸权,重塑学科知识生产体系。世界汉学中心与爱奥尼亚大学等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彰显制度性创新,正在引领全球汉学与中国学的研究格局、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发展与重构。
与此同时,以Deepseek和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虽颠覆了传统文学翻译模式,实现效率跃升,但其在情感投射与文化阐释层面存在本体局限,需构建人机协同的"技术-人文"共生体系,既利用AI加速文明对话,又维护翻译的审美创造性与伦理价值,实现技术革命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
今年2月,希腊爱奥尼亚大学授予徐宝锋教授爱奥尼亚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翻译和口译系的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徐宝锋教授在汉学与中国学、促进中希人文交流和各领域合作方面的重要贡献。中国驻希腊大使方遒、希腊驻华大使埃夫耶尼奥斯?卡尔佩里斯出席授予仪式。
采访节选:
记者:徐教授,近年来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如何发展的?与过去的汉学家相比有哪些不同?有哪些新的挑战,包括与希腊汉学中心合作中产生的?这些挑战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宝锋教授:世界汉学与中国学近些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从欧洲中心逐渐转向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研究的重点从传统中国、当代中国开始转向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在希腊科孚岛建立的希腊汉学中心致力于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并立在一起进行研究,尤其重视的是,东西两种文明之间的互鉴和交流,甚至于整个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的发展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而且未来也会成为引领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发展方向的非常重要的举措,对于改变世界汉学与中国学的研究格局、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都极具深远影响。我们希望同爱奥尼亚大学的合作把相关举措进一步走深走实,改变以欧洲和北美为中心的世界汉学与中国学发展格局。
记者:中国古典与现代文学的译者是否面临被取代或削弱的风险,由于Deepl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出现,以及ChatGPT等其他翻译技术?
徐宝锋:ChatGPT和Deepseek对于整个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以前一部著作的翻译要历时一年,甚至多年的时间,但是有了ChatGPT和Deepseek之后,一部经典著作的翻译短短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大量的数据、语料以及文献的快速检索使经典的翻译,从以前耗时耗力变得非常轻松,但是ChatGPT等新兴的AI技术并不能够取代经典的文学翻译,因为经典的文学翻译是需要投入情绪,需要有人的全面参与,需要情感的不同角度的融入。可以讲,ChatGPT等代表的AI技术对于整个整个的文学经典的翻译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未来对于加强两种文明互动极具促进性,两种文明之间从陌生到熟悉,AI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要想保持文学的经典性和传承性我们还应当把机器技术、计算技术和译者、作者和审校深度参与结合起来。我们相信ChatGPT的出现是一个非常好的前景,有助于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融合,同时也为未来翻译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的。
2025-05-07
2025-05-06
2025-04-30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