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学档案 | 《西班牙汉学家档案》(一)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2-07-08

编者按: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与融合已历经数千载。在这跨文化对话的历程中,我们的文化被丰富、视野被拓展,我们的文明日益彰显出世界性的意义。孕育于中外文明交流史中的海外汉学,也渐成“显学”。那些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足迹的汉学家,以及围绕他们的研究与对话,都值得被详尽梳理。

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自2015年成立至今,已与全球103个国家开展文化合作交流;汇聚5000余名汉学家、翻译家等资源。为梳理各国的汉学史知识与优秀的汉学家们,丰富海外汉学研究,助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特依托现有资源,以国别为单位,开辟“世界汉学档案”系列专栏。

今日推出的国家为西班牙:《西班牙汉学家档案》(一)。

注:以下人物排名不分先后

西班牙汉学家档案


前言:西班牙汉学在世界上起步最早(16世纪中叶),最初是伊比利亚民族传播天主教以及贸易和军事扩张主义的产物。西班牙传教士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伊比利亚美洲汉学起源的来源之一。西班牙汉学创始人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1506—1552)即是个虔诚的天主信徒。为了向中国民众宣传“福音”,沙勿略开始学习中文,并积极了解华夏文明。虽然后来他在上川岛(属今广东省台山市)等待获得进入中国许可的时候逝世了,但他的经历为后来的传教士接近中国奠定了基础,因此,沙勿略从客观上开启了西班牙的汉学研究。

16世纪中叶-17世纪是西班牙汉学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Juan González de Mendoza,1545—1618)在出使中国的旅途中搜集了当时关于中国的所有资料,汇编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Historia de las cosas más notables, ritos y costumbres del gran reino de la China),这部关于中国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的百科全书,形成了欧洲对中国的基本概念,对后世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这是西班牙乃至欧洲汉学的发端。

在西班牙汉学“黄金时代”做出巨大贡献的,还有被当时中国知识界以“西儒”相称的耶稣会会士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庞迪我代表了西方的“儒家文化”,具有很深的汉学造诣,他的出现标志着西班牙早期汉学研究进入了成熟期。18世纪初至19世纪末,受西班牙当时历史政治环境影响,汉学一度消沉。

进入20世纪后,西班牙汉学出现了复苏。1973年中国与西班牙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西班牙汉学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典籍和古典文学的翻译成果蔚为壮观,《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金瓶梅》《聊斋》《四书》《汉书》《孙子兵法》等均已有了西班牙文译本。

21世纪至今,西班牙“新汉学”兴起,出现了一批高度专业化的研究人员,他们将当代中国与古代中国研究、哲学与政治研究、经济与社会研究并重,并出版了大量论文和专著。“新汉学”的兴起与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

西班牙的汉语教育也正欣欣向上——目前,西班牙约有14所大学和8所孔子学院开设汉语课程。至此,西班牙已经逐步完成了从传统意义上的传教士汉学向当代“新汉学”——“中国学”研究的转变,中西文化交流正在新世纪谱写新的篇章。

   西班牙汉学1.png

西班牙汉学2.png

西班牙汉学3.png


西班牙汉学4.png

巴西汉学5.png

                西班牙汉学6.png

责任编辑:何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