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尼泊尔文学论坛在京举行:丝绸之路的文学想象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

2022-07-08

中国尼泊尔文学论坛1.png

                7月5日,中国-尼泊尔文学论坛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


7月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尼泊尔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尼泊尔文学论坛在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此次论坛以“丝绸之路的文学想象”为主题,探讨文学在构建中尼命运共同体中的独特作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尼泊尔学院院长耿加·普拉萨德·乌普雷蒂出席论坛并致辞。宁肯、张清华、刘建、北塔、王璐琪等中国作家、学者和阿比·苏贝迪、约根德拉·普拉萨德·亚达夫、克里希纳·钱德拉·夏尔马、鲁德拉·保德尔、马赫什·波代尔等尼泊尔作家、学者参加论坛。论坛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
中尼文学论坛2.png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论坛上致辞


铁凝在致辞中向尼泊尔学院成立65周年表示衷心祝贺。她说,中国作家协会历来重视同尼泊尔文学界的友好往来,与尼泊尔学院一直保持密切合作,坚定推进双边及多边文学交流向纵深发展。双方签订合作备忘录以来,多次组织作家代表团互访,加深了两国作家的了解与友谊,出席论坛的不少作家和学者都曾到访过对方国家,是中尼文学交往的亲历者、贡献者和见证者。在“一带一路”文学联盟、“中国·南亚国家文学论坛”等多边文学机制的建设中,中国作家协会与尼泊尔学院始终相互支持。中尼两国作家的心是跳动在一起的,对美好明天的向往是融合在一起的,相互友好、互利合作的步伐是迈进在一起的。
铁凝表示,丝绸之路涵盖了世界文明史上一些最复杂、最迷人的内容,千百年来,在丝路上往来于中尼之间的,不仅有羊毛、食盐、绸缎和香料,还有佛教的经典、朝圣者的脚步。历史中的风云,黄沙下的脚印,其间有太多动人的故事在等待我们去探寻和书写。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更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作为古老文明的传承者、千年友谊的续写者,能够拥有丝绸之路这样一座巨大的文化宝藏,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
铁凝说,今天,中尼两国携手发展、加快自身振兴,在横跨喜马拉雅互联互通的网络中,文学的力量依然不可或缺。相信丝绸之路这条横亘欧亚大陆的文化大动脉,会以它永恒的美丽,为中尼两国的文学提供源源不竭的滋养;相信两国的作家朋友们会以文学的方式,拂开历史的尘埃,去想象和描摹这条文化走廊上的动人篇章,去发掘和展现人们心灵中最高贵的品格;相信此次论坛的召开,将为中尼文学交流拓宽渠道,为两国的友好交往史写下新的一页,为书写“丝绸之路”的故事开辟崭新的天地。
中尼文学论坛3.png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论坛


乌普雷蒂在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是疫情发生之后中尼文学交流的崭新开始。尼泊尔学院和中国作家协会是真诚的合作伙伴,尼方视中方为值得信赖、命运与共的朋友,双方自签订合作备忘录以来,不断开展作家互访和作品互译,定期举办研讨会,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在区域文学交流方面,双方先后主办“中国·南亚国家文学论坛”,展示了本地区文学合作的独特范式,有力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相互理解。尼泊尔学院高度赞赏中国作家协会倡议成立“一带一路”文学联盟,期待联盟将全球多家文学组织聚集一堂,建立文化领域的世界共同体。他表示,尼泊尔学院将继续积极支持中国作家协会倡导和组织的双边及多边交流机制,相信这些机制和举措将结出累累硕果。
中尼文学论坛4.png

尼泊尔学院院长乌普雷蒂致辞


论坛上,中尼两国作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宁肯曾在西藏居住,站在中尼界河边眺望尼泊尔。对于尼泊尔的想象为他日后的写作提供了无法言说的镜像。在他看来,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是“天然的结构主义”,是一个复杂统一整体,并具有共时性特征。这种地理特色也为自己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翅膀甚至形式的翅膀。张清华谈到,在近两千年中,因为佛教的传播,中尼文化有了很多共同之处,即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国古代文学巨著《西游记》就集中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中,通过佛学观念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世界观与生命观,即通过修身以达至善,通过人性至善而接近真理与大同。这种观念是中国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精义之一,值得今天的世界借鉴。尼泊尔著名长篇叙事诗《穆娜与马丹》的译者刘建介绍了中国与尼泊尔的文学翻译与交流概况。1955年中尼建交,两国在悠久传统友谊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新型的国家关系。作为中尼双边关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社会科学和文学交流在两国建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得到增强。季羡林、邹荻帆、王宏纬等前辈作家、学者曾以文学的方式介绍尼泊尔文化遗产或记录中尼两国文化交流的多方面成就。2011年底,《穆娜与马丹》的中译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也在读者中获得高度评价。北塔回忆了此前访问尼泊尔的所见所闻。尼泊尔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佛教传统深入人心,启迪人智。尼泊尔人民尤其是作家同行朴实热忱的性格,对中国的兄弟姐妹一般的深厚友谊,更是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王璐琪介绍了自己以丝绸之路文化重镇敦煌的艺术保护为背景创作的两部现实主义题材儿童长篇小说。她深入莫高窟感受地理风貌、民俗风景,采访了很多当事人,并做了长时间史料研读,以处于不同时代的少年视角,还原敦煌文化,书写敦煌文化守护者的人生。
中尼文学论坛5.png

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阿比·苏贝迪谈到了跨喜马拉雅文化遗产的问题,认为文化遗产面临全球化的发展与挑战,中尼两国在文化遗产方面有共同的经验。他希望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中尼文化和历史联系被作家、艺术家所唤醒,也相信丝绸之路能够给两国作家带来更多创造性的想象力。约根德拉·普拉萨德·亚达夫关注丝绸之路及其沿线文化和语言的影响。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也促进文化、宗教和语言的传播,为欧亚沿线经济、思想、政治互动发挥重要的影响。克里希纳·钱德拉·夏尔马认为,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艺术需要了解其文化的内在精神。他向中国作家简要介绍了尼泊尔语言和文化特点。尼泊尔有130多种语言,民间文学多种多样,其文学实践和文学表达扎根于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他希望尼泊尔作家能够与中国作家在民间文学领域展开合作,分享经验。鲁德拉·保德尔将中尼两国关系的特点总结为友好、理解、互相支持、合作和尊重彼此的关切。他介绍说,两国通过定期举办文化节、友好人士互访以及展览、电影节等活动加强交流,尼泊尔的很多高校也通过学术活动推广中华文化和文学。他希望在后疫情时代,文学论坛能够有助于巩固两国的传统纽带,拓展作家的想象力。马赫什·波代尔注意到尼泊尔社会对于中国文学日益增长的兴趣和中国文学的传播。尼泊尔人民希望通过中国文学作品更多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方式,他认为,中国文学市场在尼泊尔有巨大的前景,两国文学界和翻译出版界应该做出努力,消除彼此文学在翻译出版传播等方面的障碍。
与会的中尼两国作家均表示,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国和尼泊尔两个古老文明的纽带,为作家和艺术家们带来无穷的灵感。敦煌、加德满都谷地等文化重镇,见证了丝路文化的交融与兴盛。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部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历史。文学是中尼两国跨越喜马拉雅山脉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横贯欧亚大陆的中尼作为传统的友好邻邦,一直坚持守望相助、彼此支持。相信此次论坛的举办,必将进一步深化中尼作家和人民的相互了解,切实促进两国民心相通,巩固双方的文学交往,把两国文学合作推向全新阶段,为携手打造中尼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中尼文学论坛6.png

《尼泊尔之声》,作家出版社2021年出版


论坛上,双方还展示并分享了作品互译成果。近两年,中国作家协会和尼泊尔学院不断加强合作,推动两国作品互译出版。汇集了尼泊尔现当代重要诗人作品的诗歌合集《尼泊尔之声》由作家出版社于2021年翻译出版。精选中国当代13位诗人经典诗作的《中国当代诗歌》中尼双语对照版的出版工作也正由尼泊尔学院紧锣密鼓地推进。文学作品互译是两国文学交流的又一重要成果,有助于两国作家和读者在阅读中拉近彼此的心灵。

中尼文学论坛7.png


责任编辑:何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