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庆国:文明之美无国界,中阿民心相通正起航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罗雨静

2020-03-03

编者按:5月16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分会场之“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学术沙龙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扎耶德阿拉伯语与伊斯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薛庆国在会后接受了中国文化译研网采访,就文学、影视互译及翻译人才培养等方面,解读中阿文明互鉴进程。


在亚洲文明大会致辞中,习近平主席说,“中国愿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


阿拉伯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薛庆国认为,习总书记提出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对于搭建中阿民心相通的友好桥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不仅是经典著作互译,当代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互译传播,对于当代社会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分会场_副本.jpg

薛庆国认为,受不同国家的新闻媒体传播导向影响,海外受众很可能会对中国产生消极看法和误解,而影视文化互译传播对消除误解功不可没。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大会致辞中提到,“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2019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黎巴嫩影片《何以为家》,便是一个佳例。


《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经历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的故事。该电影在中国内地上映后反响强烈,对于中国平常老百姓了解黎巴嫩,了解当代阿拉伯文化的活力和思想都有着极大帮助。但薛庆国也表示,类似的例子还是太少,中阿影视交流仍存在巨大提升空间。他相信,打动人心的内容是无国界的,根据目标落地国家和地区的影视偏好,遴选中国优秀电影进行译介,会成为中阿文明互鉴的热门渠道。


现在,大量外国优秀文化产品进入中国,许多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翻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是当今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平台亟需解决的共同问题。

分会场2_副本.jpg

薛庆国坦言,目前国内高水平的阿拉伯语翻译人才还太少,能够从事笔译的优秀人才更是稀缺。笔译对译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长期伏案工作,而且收入不高,需要译者发自内心地爱好翻译,同时拥有甘于奉献的精神才能完成工作。去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张洪仪老师完成了《金瓶梅》的阿拉伯语译本翻译,对于中阿翻译界有着这样优秀的人才,薛庆国感到极为欣慰。


同时他表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优秀翻译人才的诞生需要较长的成长周期,而且包含了大量实践经验以及专家投入心血进行培养。他本人也愿意为中阿文化译介的发展壮大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文化译研网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外文化互译合作,帮助世界各国多语言读者和观众及时发现、翻译、创作和分享优秀中国文化作品。薛庆国期待这一公益平台能够为更多海外受众提供他们需要的资讯信息和文化服务,进而使更多人能够借助平台了解中国文化,发现中华文明之美。


责任编辑:王晓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