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的中国故事讲得怎么样,看“外写中”成果就知道!

来源:中国文化译研网

作者:中国文化译研网

2019-08-22

明天9:30-16:30!


“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海外传播交流会


“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颁奖仪式暨联合选题资源平台成立仪式


等你来!



“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是中国“十三五”时期新闻出版“走出去”的一项重点工程,是国家“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全球其他重点区域,广泛联系和鼓励海外汉学家、作家、媒体人、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让他们用亲身经历讲述自己的“中国故事”,并对他们的创作给予一定的支持。


“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第三期颁奖仪式即将开幕之际,小编整理出部分项目成果作品,帮助你更好了解“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了解外国人如何讲述他们的中国故事。



部分作品展示


版画看中国.jpg

《版画看中国:近代美国画报里的中华文化、人物与事件》


张文献 (美国)


作品简介:从美国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大众文化期刊中精选了有关中国的代表性画作珍品,从大清军政、泱泱中华、市井人文、大洋彼岸、亚美利坚等几个部分,深入解读美国社会对中国以及生活在美利坚的华人的认知,形塑出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张文献1985年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图书信息科学系,1988年赴美留学,就读于美国南康涅迪格州立大学图书与信息科学系及经济管理系。自2001年起任荣林斯大学文理学院终身教授,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奥林图书馆档案特藏部主任。主要学术出版物包括《中国经济风云人物》(英国爱德华·艾格尔出版社,英文合著, 第一作者)、《中国经济百强指南》(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英文合著, 第一作者)、《海归推动中国:中国当代海归创业及商业精英》(英国绿宝石出版集团,英文合著, 第一作者)等书籍以及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


肯塔基.png

《肯塔基映山红——如何从美国挖个地洞到中国?》


Kevin Smith 史凯文(美国)


作品简介:本书为青少年小说,主题源于作者的家乡(美国肯塔基州)广为人知的儿时传说:“如果我挖个够深的洞,洞的那一头会不会就是中国?”


沙利文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来自南肯塔基州。他喜欢做“白日梦”:为了完成家族遗志,沙利文开始在附近的一座废弃的煤窑打洞——他要穿越地球。


11岁的李梅出生在中国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因为妈妈的去世而患上了抑郁症。一个不断重复的梦似乎给她带来了希望——逃离残酷现实的希望。在某一次不经意的情况下,李梅“掉进”了地球,进入了沙利文的世界。


两个成长中的、来自迥异文化和国度的少年,各自面临不同的挑战和烦难,就这样不期而遇。仅仅24小时内,他们各自的经历就开始交织在一起——他们最终将要学会适应彼此的文化、学会独立、勇敢的面对挑战,以及友谊有多么的重要。


作者简介:作为曾经的社会工作者,并拥有心理学的教育背景,Kevin Smith(史凯文)已经热忱地观察人类的行为很久了。十多年来,他曾在中国(广西北海、云南昆明、上海)居住、学习和工作。既当过老师,也当过留学生,从桌子前与后,他认识和见证了中国的独特教育系统。作为商人与热心的旅行者,史凯文穿梭往来中国各个城市,从东岸的闪烁着满是摩天大楼的大城市,到中部地区好像被时间所遗忘的设施简陋的城镇和村庄。作为一位发表过文章的美食评论家,他有机会熟悉中国八大菜系。通过多姿多彩的经历,他进一步理解这国家既有深度又复杂的习惯和风俗。目前史凯文和他的中国妻子在上海生活居住。


你是一条龙.jpg

《你是一条龙》


Peter Sragher 彼得·斯拉格尔 (罗马尼亚)


作品简介:《你是一条龙》是作者在2016年底访问中国期间创作的七首组诗集。诗歌的韵律感极强,有强烈的现场带入感,显示了作者在文字驾驭方面的深厚功底。在诗歌内容方面,作者移步换景,描述了他在北京、西宁和河南等地的所闻、所见、所感,抒发了对中国异域文化的喜爱。


作者简介:彼得·斯拉格尔(Peter Sragher),罗马尼亚人,罗马尼亚作家协会布加勒斯特分会主席、罗马尼亚作家翻译处处长,罗马尼亚著名诗人。精通英语和法语,可以用英语和法语创造诗歌。迄今为止已经发表英文、罗尼亚文和中文诗歌数百首。积极致力于中国作品在罗马尼亚的传播推广,对罗马尼亚译文进行润色修改;组织图书沙龙和研讨会等召集罗马尼亚作家参与中国图书的讨论会。


我眼中的中韩关系_副本.jpg

《我眼中的中韩关系》


金胜一(韩国)


作品简介:中韩关系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之久,并延续至今。今后的韩中关系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这个问题早已不只关乎韩中两国关系的发展去向,同样对世界范围内各个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平安定有着不容小视的影响。本书就是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韩中关系进行全面、彻底的剖析,试着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本书作者以一个资深文化学者和一个韩国人的角度,以文化和历史为大的考察框架,梳理了中国和韩国之间的文化起源、文化交流、交往历史和相互关系,分析了两国在发展上的共同点和差异所在,在此基础上对中韩两国的未来关系进行了展望。


作者简介:金胜一,韩国人,日本国立九州大学文学研究学院文学博士,现任东国大学史学系客座教授兼东亚比较研究所研究员,东亚未来研究院院长。金胜一教授一直从事中国历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多部30多部学术专著,在中韩期刊、报纸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翻译出版70余部外文图书。


中印情缘.jpg

《中印情缘》


B. R. Deepak  狄伯杰 (印度)


作品简介:《中印情缘》由印度汉学家狄伯杰所著,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从童年至今的成长与工作经历,以个体生命体验与个人职业生涯的视角回顾了中国与印度两国的文化交流史,体现了中印两国的传统友谊以及中印两国文化的深厚渊源。作者系汉学家的身份也为本书提供了严谨的学术内涵,以及汉学在印度的发展状况。《中印情缘》是了解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关联、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的关联、汉学在印度的发展现状以及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互睦的珍贵作品。


作者简介:B. R. Deepak(狄伯杰),印度翻译家,从事中印关系和中国文学研究,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著有《印度与中国,1904-2004:一个世纪的和平与冲突》《20世纪上半叶的印中关系》《中印关系:展望未来》《从文明视角看中印关系》等。


智慧乌镇.jpg

《智慧乌镇:中国古镇的“世界闻名”之路》


Nicholas Chrimes 尼古拉斯·柯瑞思 (英国)


作品简介:作为中国知名的江南水乡和古镇,乌镇早已被中国游客所熟知。但是人们对于它的“智慧性”似乎并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全镇不仅有多达2600个WiFi热点覆盖每个角落,近些年来它也一直走在互联网技术和发展的前列——中国第一家“网络医院”就诞生于此。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更是将乌镇选做其永久会址。与其他关于乌镇的图书不同,本书不仅对乌镇的历史、文化、建筑、人情风俗进行详细介绍,而且考察乌镇近30年的变迁,试图向读者解释乌镇为何会从一个“落后”的小镇变成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以及它为何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并且不断引领着更新、更尖端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本书同时尝试将浙江以及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俗变迁融入对乌镇的描述中,不仅向读者呈现一个将传统与现代化巧妙融合的乌镇,更是要展现这样一个浙江和中国。最终,作者试图让读者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体会到,乌镇的发展其实是浙江、乃至整个中国发展到今天的一个缩影。


作者简介:Nicholas Chrimes(尼古拉斯·柯瑞思),曾就职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菲茨威廉博物馆等,是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英国Chinese Weekly杂志的专栏作家, 对英国的文化,特别是教育与宗教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视角。他的新书《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已有中译本,由中国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受众多中国媒体关注。他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名校演讲,并在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的《对话》节目中接受访谈。


中国巨变.png

《看中国:伟大巨变》


Hugh Peyman (英国)


作品简介:从东方到西方,当各国面临经济放缓和全球格局动荡之际,“变革"成为广大人民的心声。“究竟该怎样改变?”西方国家尚无救世良方,而中国却在不断的变革中掌握未来。作者在《看中国:伟大的巨变》一书中指出应该从中国的变革文化和古老的哲学中寻找答案。中国文化中的“维新”的思想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强调进行长期规划,使中国人总能从了解变革的本质入手,寻找应对变化的方法,持续地发展。“是时候向中国取经了”,但同时强调中国的“维新”和“长期规划” 为西方世界提供了参照,但是各国需要按照各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改革策略。


作者长期生活在中国,与中国结下了40多年的不解之缘,在媒体界和金融界有多年的成功经验,通过与政治领袖、商界精英、学术泰斗和普通百姓的交流中,对中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认为长久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国存在严重的误读,“中国终将统治世界”和“中国崩溃论”的论调都过于简单化。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中国的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角度对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进行全新的阐释,从全新的视角呈现给西方读者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


作者简介:Hugh Peyman,197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主修政治、哲学和经济学。曾就职于路透社香港分社,《远东经济评论》、美林银行新加坡分行。他与亚洲和中国结下了近40年的不解之缘,特别是15年前定居上海后,工作重心都转入到中国经济研究,以切身真实经历向欧美公司和西方人士介绍一个巨变中的中国。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jpg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Joseph Healy (英国、新西兰)


作品简介:随着中国的经济腾飞,中国从吸引外资到海外投资,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开始逐渐兴起,然而外界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还不甚了解,有的甚至还带着歧视性的偏见。本书利用跨学科的方法从历史、当代中国政治、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经济、金融、战略、文化和社会等多角度解析了中国企业进军海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书中还特别强调了管理学教育在培养企业家和确保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性。


书中详尽地分析了中国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时面临的激烈竞争、挑战甚至偏见,以及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所处的复杂的国际环境。


本书浅显易懂,适用于中国研究专家和一般读者,本书有利于驳斥中国威胁论,对西方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为中国企业成功走向世界、“一带一路”战略的伟大构想营造良好局面。


作者简介:Joseph Healy是苏格兰特许银行家学会会员,曾居住在中国并与中国公司有多年密切的合作。他是Judo Capital的创办人之一,也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还曾担任澳大利亚足球联合会总监。他获得了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SOAS)硕士,研究方向为“在中国的国际管理”;宁波诺丁汉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研究”;还分别从另外两所著名的英国大学Bangor University 和the Henley Business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 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他于2003年出版了专著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Shareholder Wealth Creation (《企业治理与创造股东财富》)


中国崛起.jpg

《中国崛起》


Jeff J·Brown 杰布·布朗(美国)


作品简介:《中国崛起》不仅仅是描写中国的一本优秀书籍,同时也是美国文明的一面镜子。本书关注了、同时也系统地去除了几代人心怀恶意的宣传、偏见、以及伪造历史,正是这些让美国对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如今,战争再次在远东风起云涌,值此之际,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本书及其包含的诸多真相。


作者简介:Jeff J·Brown(杰布·布朗)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中心地带长大,毕业于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他在普渡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去了巴西发展,这激发了他旅行世界的想法。21年后,杰布·布朗在非洲和中欧生活和工作。在此期间,他掌握了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法语和普通话,共去过85个国家。2010年他搬回中国,目前和妻子在中国广州一所国际学校教书。杰布·布朗著有《四十四天》《中国崛起》等书。《 中国崛起 》于2016年由美国Punto Press出版社出版。在中国他参加了许多活动,例如和前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布鲁斯·康诺利(Bruce Connolly)做客北京外语广播频道,制作了18集电台访问系列节目,还曾在北京与天津的国际学校做过客座讲座等。


中国的足迹在大西洋彼岸_副本.jpg

《中国的足迹在大西洋彼岸》


吕美枝 (古巴)


作品简介:《中国的足迹在大西洋彼岸》这本作品合集记叙了在美洲的中国移民所做的贡献,包括历史、社会、民族、文化、语言等方面。该书精彩纷呈,资料详实,探寻了汉语对西班牙语的影响,第一代中国苦力劳工在异国他乡遭受的创伤和惨无人道的经历,他们做的工作,与异国社会融合的过程,以及容许他们立足、挣钱,还让他们保持中国人身份的社会。同时,此书也探究了这些移民仍然延续和遵守的传统、庆祝活动,他们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以及在异国的他们与留在中国的家人之间的纽带。本书对中国人向美洲移民的复杂过程作出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作者简介:古巴华裔Luis Mitzi(吕美枝)是哈瓦那一家图书馆的管理研究人员、古巴华侨华人研究专家。吕美枝的爷爷吕番18岁时从中国来到古巴,后一直生活在古巴,他非常疼爱自己的小孙女美芝,给她讲了很多关于中国和广州新会家乡的故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中华、爱家乡、爱亲人的种子。长大后,吕美芝一直希望回到中国,回到爷爷的家乡去看看,后在美国布朗大学族裔研究中心主任胡其瑜教授的帮助下,她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海外华侨华人研究和文献收藏机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并顺路访亲,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责任编辑:罗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