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与艺术如何和解——访电影《上海王》编剧庞贝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刘莎莎

2017-02-22

    2月17日,由胡雪桦导演,根据虹影同名小说改编,胡雪桦、虹影、庞贝联合编剧的黑帮传奇电影《上海王》在内地上映。这也是继去年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之后,又一部讲述旧上海十里洋场黑帮势力的角逐纷争、大时代中小人物恩怨情仇的电影。深圳作家庞贝是该片编剧之一,他所创作的《上海王》原版剧本曾荣获台湾金马最佳创投剧本奖。电影上映之际,庞贝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庞贝很喜欢程耳导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上海王》原版剧本亦有很多与《罗曼蒂克消亡史》相通的气质。和程耳一样,庞贝亦认为,电影是商品,也是艺术品,艺术与商业博弈的历史也是这一百多年的电影史。与《罗曼蒂克消亡史》不同的是,同为“旧上海”题材的《上海王》有更大格局的时空背景;相同之处则是,它们都是力图找到艺术与商业的某种微妙的平衡。

    据悉,《上海王》分上下两部,上部于2月17日上映,下部将于3月16日接力上映。

    耗时十多年,电影版加入国际元素

    电影《上海王》背后的故事或许并不比电影本身逊色。都说“十年磨一剑”,电影《上海王》却磨了十多年。庞贝告诉记者,早在2003年,虹影的小说刚脱稿,胡雪桦导演便买了其电影版权并约请庞贝改编电影剧本。拿到小说之后,庞贝很快发现,虹影的《上海王》对侠骨柔情、女性觉醒、洪门仪规等情节着墨多多,但却缺少这样一部影片所需要的国际元素。

    作为上海人的导演胡雪桦欲将《上海王》打造成一部“具有国际视野的黑帮片”,这也正是他找到庞贝担任编剧的原因。胡雪桦导演是首位在美国获电影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人,也曾师从好莱坞电影大师弗朗西斯·科波拉。庞贝说,科波拉的《教父》是世界电影“经典中的经典”,而编导的目标是将《上海王》打造成“中国版《教父》”,或曰“女版《教父》”。

    上海是中国现代文明的摇篮。在大量已有影视作品中,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场早已被定型,《上海王》的背景却是一个更早的时期,是上世纪前二十年。在庞贝看来,那是一个华洋杂处、野蛮生长的拓荒年代,那时的上海滩是更为严格意义上的“冒险家的乐园”,那是一个“大时代”。这部电影改编工作的“大手术”是加入了“洋人戏”。“小说原著是女性视角的限制性叙事,故事纠葛只局限于华人之间。为了构建影片的史诗性气质,电影改编就必须重新设计并加进洋人戏。”庞贝说。

    精于考证的庞贝一直坚信,“小说是来自史料的虚构,改编则是基于史实还原的再虚构。”庞贝告诉记者,为了还原“洋人场景”,他甚至考察了上海外滩的每一栋建筑,“我甚至能说清每一栋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正是基于这种国际视野,由庞贝主创的《上海王》原版剧本2007年一举斩获台湾金马影展最佳创投剧本奖。此后的十年间,《上海王》剧本因多人参与编剧而变得枝节繁多,尽管如此,影片还是在上映之前即已斩获中美电影节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及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亦是好莱坞金球奖入选作品。

    商业片也应有深度

    作为电影编剧,庞贝在《上海王》改编之初是“大有野心”的。他是一枚从小就热爱电影的资深影迷,早年攻读英美文学专业,英美文学和彼时北京文化圈的滋养,让庞贝对文学、戏剧和电影有了更高阔的眼界。他说:“如今很多电影人都在急吼吼地争着赚快钱,在相当多的投资人和导演看来,商业片就是类型片,最好的类型片就是爆米花,不再谈艺术,也不再谈深度。”

    “《教父》是商业片,但你不能不说它也是艺术片,《美国往事》亦是如此,《罗生门》亦是如此,它们是供人买票消费的商品,也是电影艺术圣殿的神品之作。”基于这种识见,庞贝把《上海王》的改编着力点放在了“美学深度和人性深度的呈现”。庞贝说:“原著小说的情绪基调是某种女性主义的感伤,而电影力求呈现的是命运无常的悲情。悲情无疑比感伤更有力度和深度,悲情与大时代背景中人的命运有关,甚至与某种宿命有关。在剧本创作过程中,这种宿命感也是我改编时最欲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青帮往事,《上海王》是洪门传奇。“洪门比青帮的历史更久远。在这个更为阔大的时空格局中,《上海王》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出应有的主题深度。”庞贝说:“《罗曼蒂克消亡史》开场戏即是陆先生派人剁掉工会领袖情人的一只手,并用食盒送到餐桌上,这个源于史料的情节我也写进了《上海王》的剧本里。”另外,《上海王》是向科波拉大师的致敬之作,庞贝说在改编《上海王》剧本时,《教父》是自己编剧首选的范本。除此之外,塞尔乔·莱昂内的《美国往事》等名作也都是参照的标高。

    历史中的影像奇观

    电影是影像叙事为主的艺术。庞贝告诉记者,他对《上海王》的改编是先做减法后做加法,这种加法既有故事情节的重构和增设,也有影像奇观的创建和呈现,“对于编剧来说,这是一种基于海量阅读和繁琐考证的劳作,这种劳作的报偿便是新发现和新创意。”

    从上海外滩最著名的建筑——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汇丰银行大楼说起。1923年落成的这座半球形屋顶大楼被《泰晤士报》盛赞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的一座最华贵的建筑”。在汇丰银行大堂近两百平方米的圆形穹顶上,有一幅巨型壁画。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市人民政府是汇丰银行大楼的主人,这幅壁画被以油漆涂料严实地覆盖,直到九十年代,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成功置换这座大楼,封存数十年的壁画杰作才得以重见天日。

    庞贝说, 作为史诗性大片,《上海王》需有一个史诗性的大场景,按照剧本新的构思,这是一场以美国驻沪总领事等洋人为主角的假面舞会,一场优雅的有绑架有枪战的狂欢。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当“世纪壁画”的资料浮现出来时,庞贝欣喜地发现,汇丰银行大堂正是自己苦寻不得的最为合适的大场景:从外滩到汇丰银行大楼,镜头转为纵向移动,缓缓接近汇丰银行大楼,而大楼巨大的圆形穹顶之下,是一场以“海难”为主题的假面舞会……

    “按照我对剧本的最初设计,这场戏是一个很炫的长镜头,十多分钟的大戏一镜到底,由此呈现给观众一个令人叹赏的影像奇观。”庞贝说。如此这般的创意,均为基于史料的艺术构建,是还原,亦是重构。

    编剧简介:

    庞贝,1985年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现居深圳。出版译著及编著作品多种,近年作品有长篇小说《无尽藏》、话剧剧本《庄先生》和电影剧本《上海王》。



责任编辑:霍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