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

  【讲座预告】刘耘华|欧洲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有何相干?


  欧洲启蒙思想与中国文化有何相干?


  ——对一个学界共识的重新反思


  主讲人:刘耘华教授


  主持人:陈戎女教授


  评议人:黄悦副教授


  时间:2019年6月5日(周三)下午2:00-3:50


  地点:北京语言大学 教三楼300教室


  讲座梗概


  对于16—18世纪欧洲“持续百年的中国热”,我国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与文化产生了实质的、“决定性的”影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没有中国,欧洲人就不是今天的欧洲人。


  讲座将以几位主要启蒙思想家对儒家之“理”的接受和诠释为切入点,对此做出一些重新反思。自然神学为启蒙时期中西思想的交往和对话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和马勒布朗士(Nicolas de Malebranche,1638-1715)就是以自然神学为基础来接受和诠释儒家之“理”。针对龙华民和利安当在《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和《论在中国传教的几个重要问题》两个重要文献中提出的关于“理”的看法(这是当时欧洲的主流意见),莱布尼茨做出了逆向的阅读。这一解读,表面看是依靠白晋,实质上则是来自自身的、以“单子论”为核心的自然神学体系。当然,其中也有马勒布朗士的一些影响。他们对于“理”的解释与中国固有的思想相差甚远。可以说,中国的“理”对于莱布尼茨的“单子有机论”并无实质的、“植入式影响”(in-fluence),其间发生的只是一种“错位的契合”。这是一种具有自我想象性质的“影响确认”(com-fluence)。


  以此来衡量,莱布尼茨的哲学与中国文化之间其实未产生实质的交融,也即,从根本上说,莱氏的哲学是一种局限于欧洲自身之内的思想运动,一种“自我成长的运动”。但是这个判断,可以推扩到整个启蒙时期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之中吗?虽然不能完全这样决断,但是中国只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外力”,它只是刚好适合、并被欧洲启蒙思想家选择作为其自我重新建构的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其内涵主要是西方借“他者”的想象所展开的自我诉求与言说(尽管其间也有不少“类似”甚至“神似”之处)。换言之:从“中国”这儿,他们找到的是他们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在中国生活的另一种“欧洲人”。


  主讲人简介


  刘耘华,湖南株洲人,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负责人暨学术带头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季刊)创刊主编之一。曾出版学术专著《诠释学与先秦儒家经典之意义生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06年)、《依天立义: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应对天主教文化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中西文学与诗学关系的实证和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经典重生:先秦儒家意义生成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等,并在《北京大学学报》《世界宗教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光明日报》(理论版)、《学术月刊》《中国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以及《汉语基督教学术论评》(A &HCI刊物)《道风》(A &HCI刊物)等海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30多篇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多个项目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与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关系、欧美汉学、儒家诗学及中西比较诗学。


  电子邮箱:liuyh@shnu.edu.cn

2019-06-03 14:18:19

你的回应(只有圈子成员才能发言)

回应请先登录注册

最新动态

热门圈子 MORE